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珠海这座新兴城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珠海城市建筑风貌特征,分析其地域特色、中西交汇特征以及现代化特征,旨在为读者呈现珠海城市发展的脉络。
一、地域特征:与自然、文化融合
珠海城市建筑的地域特征主要体现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环境气候的适应:传统村落及建筑在选址规划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排列依地势、山形、水系布局,形成与自然相结合的风貌。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如采用水巷、冷巷、天井院式等,以适应当地炎热多雨、台风、潮湿的气候。
2. 地域材料技术的运用:传统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围护结构多以青砖或夯土填充,或是蚝壳砌墙。在建筑地面以及门窗等也常常被广泛使用海岛的石块和蚝壳,既经济又起到防台风、冬暖夏凉的作用。
3. 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如龙舟脊、镬耳墙等,这些地域文化符号体现了当地民俗及生活,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4. 地域审美文化的装饰:在建筑上使用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等进行装饰,通常以历史人物、山水花鸟、民间传说等作为题材,具有兼容并蓄的审美文化特征。
5. 地域礼教宗法的传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文化和中原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祠堂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代表,如黄杨山西麓南门村的赵氏宗祠。
二、中西交汇特征:开放包容,创新发展
在港澳开埠、珠海得益于地缘的历史环境下,珠海地区的近现代商业和中西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香山买办群体,使得住宅、商业、园林等建筑也出现了中西交汇的特点。
1. 建筑形态的时代适应:在中西混合这一时期,珠海地区的近代建筑文化经历着“自我调适、理性选择和融汇创新”三个转型阶段,建筑形态出现以西式为主、以中式为主,或是不中不西的折中等几种建筑风貌。
2. 建筑形态的环境协调:单体建筑的风貌不仅自身在不断融合变化,同时在地域环境中也是如此,如在当地的居住环境中加入西洋建筑,使其在整体环境中起到点缀或地标的作用。
3. 建筑形态的功能发展:骑楼在珠海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建筑发展进程中有着历史文化的价值,功能上从原来传统的单一居住功能转向商住、交通相结合的建筑。
三、现代化特征:创新、环保、可持续
新中国成立之后,珠海进入了另一时期的建筑设计,尤其是自设立为市至今,建筑多数是现代建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稳步发展到现阶段的快速发展期,这近四十年来的建筑风貌显现出现代化特征。
1. 城市初创期的建筑风貌: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整个珠海市的最高楼是3层半的渔民大厦,建市初期道路正在开辟,现代化建筑正在兴建。
2. 城市起步发展期的建筑风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珠海城市的建筑尺度仍然宜人,所建的现代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与自然环境、传统建筑的风貌相对协调。
3. 城市快速发展期的建筑风貌:现阶段的珠海正处于第三轮的城市规划发展期,建筑呈现出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等特征,如国际会展中心、明星大厦、十字门国际花园等。
珠海城市建筑风貌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珠海城市的发展脉络,也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