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大学二年级的暑假。宿舍的空调嗡嗡作响,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318国道骑行攻略,手指在「购买车票」按钮上方悬了足足五分钟。最后咬咬牙点下去时,手心全是汗——这个连共享单车都没骑过的人,居然要独自去川藏线骑行了。
一、出发前的24小时挣扎
收拾行李时,我像个强迫症患者般反复检查装备清单:冲锋衣、速干裤、头灯、葡萄糖粉...直到背包重得拎不动。妈妈打来视频时,我把镜头对准书桌上的仙人掌:「看,我新养的盆栽!」其实是不敢让她看见角落里塞得变形的登山包。
- 凌晨3点突然惊醒,疯狂搜索「高原反应猝死案例」
- 清晨6点跑去药店,买了三盒不同品牌的红景天
- 上午10点在火车站自动取票机前,连续输错两次验证码
二、车轮上的72小时
当火车穿过秦岭隧道群时,玻璃窗上交替明暗的光影像是心跳监测仪。我对面坐着个满脸络腮胡的大叔,他正在用藏刀削苹果,刀刃寒光闪过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人生中最疯狂的决定。
舒适区日常 | 骑行初体验 |
每天1.5公里共享单车通勤 | 首日被迫骑完38公里山路 |
外卖准时达 | 下午三点才吃上冷掉的青稞饼 |
手机电量焦虑症 | 在海拔4000米处发现充电宝冻失灵 |
那个改变认知的雨夜
折多塘的暴雨来得毫无预兆。我推着死沉的山地车在盘山路上挪动,防水鞋里灌满泥水,每走三步就要停下来扯紧雨衣帽子。当远处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时,我差点以为出现了高原幻觉——藏族阿妈把我连人带车拽上三轮车斗,用生硬的汉语说:「娃娃,淋雨要长不高。」
三、意料之外的生存课
第七天在然乌湖边的露营,彻底刷新了我的生活技能树:
- 用瑞士军刀给冻硬的压缩饼干「做手术」
- 发现防晒霜抹耳朵后面比涂脸更重要
- 掌握用溪水洗头不会感冒的25度角姿势
记得某个傍晚在怒江峡谷休息时,几个骑友围着篝火聊天。北京的程序员小哥说他在通惠河畔住了三十年,第一次知道星星原来会眨眼;上海的投行女强人分享如何用粉饼补防晒——这些细节后来都出现在我的骑行日记本里,带着酥油茶的味道。
四、归程时的行李箱
回城的火车上,我看着行李架上伤痕累累的登山包。拉链坏了用防风绳扎着,侧兜裂口处别着个康巴汉子送的转经筒挂件。打开手机相册,最新照片是布达拉宫广场前笑得牙龈都露出来的自己,背景里还有半个抢镜的牦牛屁股。
列车穿过最后一段隧道时,阳光突然铺满整个车厢。我摸到牛仔裤口袋里那枚在理塘买的转经筒钥匙扣,金属表面的凹凸刻痕,像极了这二十天来在皮肤上晒出的分界线。